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四川党校报 > 2024年 第7期 > 第4版 热点关注
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表征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部门/单位: 文: 图: 签发人:
文章作者:娄源功 钟 晴

数字治理技术工具泛化。个别地方推动政府数字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论证和考量就盲目扩大对数字技术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但这些技术工具的投入并没有提升治理效能,甚至产生了加大财政负担的反作用。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为重复、无用的数字政务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建设。对基层治理而言,事务的复杂、多元特性决定其工作内容更多是直面人民群众的交流互动和下乡入户,不能仅仅专注于填表格、录数据等线上政务工作。数字技术工具赋能基层治理的同时,应当受到基层治理的规范和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就体现为对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以确保工具和应用情景相匹配。也就是说,技术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一旦脱离基层实践场景和任务属性,尤其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则不可避免会导致数字治理技术工具使用泛化。

数字治理过程过度留痕。留痕的原本旨向在于通过保存书面材料,以备考核工作落实和完成情况。但在信息技术便利性、可计量性、清晰化等特征的加持下,以数据和算法为技术驱动的数字治理,通过程序性、可操作性、易记录性的规则体系和技术手段,加大了基层政府利用数字技术过度留痕的可能性。根据任务情景和主体实施方式不同,数字痕迹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是主动性数字留痕,少数干部为了谋求避责或邀功,主动加码生产数字性“功绩痕迹”。二是被动性数字留痕,个别基层政府部门意图通过工作留痕来化解风险,甚至下达“数字指标”,以提高政务APP点击率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活跃度。三是日常事务性数字留痕。个别地方习惯于采用打卡、签到、分享等留痕方式处理日常事务。例如,有的地方要求基层干部在各类APP、微信工作群、公众号平台上签到打卡、分享点赞、阅读下载。

数字治理效能不明显。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推进治理运行方式、业务流程、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借助于数字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关系网络,实现业务处理和对接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整体性协同运作,为各地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利的公务服务搭建了平台载体。然而,如果数字治理没有实质增加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数字政务服务平台则会异化为冰冷的程序性处理工具。个别基层政务服务平台虽然结办数量不断增加,但却未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治理效能不足。

数字治理考核负担较重。在个别基层数字治理当中,出现检查和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和数据无效生产等现象,加重了基层负担。一方面,应肯定数字技术在填报各类数据表格、记录工作动态、了解治理实践方面的突出优势。记录、整合基层治理各项数据指标,为建设数字中国打下坚实基础。但另一方面,如果基层政府投入过多精力制作重复性的表格数据以应对考核,没有将其作为提升政府运行效率和治理效能的依据,那么往往不会产生实质治理成效。

 

(人民论坛 2024年第8期)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版权所有 © 2009 - 2025
  • 蜀ICP备10001505号